一组“新词”解码“三夏”生产的科技范丨热词里的中国活力

zq0322d

时间 2024年6月27日 预览 2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6A07AU900

2024-06-26 17:23·新华社新闻·新华社新闻官方账号

  眼下正值“三夏”农忙时节,各地的农户正因地制宜,抢抓农时,田间沃野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夏粮对奠定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为确保稳产高产、颗粒归仓,多地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一组“新词”,一起看“三夏”生产中展现出的科技范。
“网约农机”
  手机点一点,农机就上门。今年“三夏”时节,“网约农机”受到很多农户的青睐。以前一到夏收时节,农机设备总是很紧俏,农户得四处打听、电话预约。现在,越来越多农户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下单,就能预约农机手,大大提高了粮食收割效率。
6月17日,在山东潍坊高密市咸家社区,大型农机在田间收割小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李海涛 摄)
  随叫随到的“网约农机”背后,是今年正式启用的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依托北斗定位、5G、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大模型应用等先进信息技术,平台可实时记录全国范围内主要农机设备的位置、流向和工况,实现全国范围内“农机位置可查、农机状态可知、农机调度指令可达”。
  强大的功能使得平台迅速进行数据分析和资源调配,对农机具进行统一调度成为可能。例如,遇到极端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时,当地农机局可向平台发起援助请求,上级部门可通过平台了解本地农机分布情况,给予相应的援助。
  “帮助农民找农机、帮助农机找农活”。截至5月24日,调度平台已完成对全国33个省份近千万台农机的数据抽取和治理工作。未来,更多农机将被登记上“云”,助力农机跨区作业有序进行。
卷盘式喷灌机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和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在这次应对高温天气及旱情的行动中,一种名为“卷盘式喷灌机”的灌溉设备为多地抗旱立功。
  作为一款现代化的灌溉“神器”,卷盘式喷灌机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省水。传统的大水漫灌,一亩地大约需要60立方米水量,不但浪费水资源,还容易导致灌溉不均匀,从而影响土壤墒情。卷盘式喷灌机可控制水量大小,一亩地浇上30—40立方米就够,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6月9日,蒙城县双涧镇杨圩村田间,代敏农机合作社的卷盘式喷灌机正在为种粮大户已播种的田块进行抗旱造墒。(亳州新闻网 胡卫国 摄)
  卷盘式喷灌机不仅让土地“喝饱水”,还为农户悉心护苗提供便利。以前,农民浇地得自己安水泵、扯管子,成本高还费事。现在,高标准农田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再加上先进的喷灌设备,为秋粮丰收夯实了保障。
粮食烘干塔
  端稳“中国饭碗”,不仅要确保粮食“落袋为安”,还要做好产后服务工作。小麦作为夏粮生产最重要的粮食品种,在种植、收获、储存及加工等环节易发生霉变,造成产量和质量的双重损失。今年“三夏”期间,那些矗立在粮庄里的粮食烘干塔高速运转,为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5日,在潍坊市潍城区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烘干设备在烘干刚收获的小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相关研究表明,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小麦霉变的关键因素。粮食烘干塔可以快速将粮食中的水分降低到安全储存水平,并可根据需要调节烘干温度和时间。经它烘干后的小麦水分可以控制到12.5%以内,通过空中输送带运输,直接可以入仓储存。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及时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和清理等服务。同时,各地推广使用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正确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到了2%以内。
植保无人机
  秋粮要高产,夏管是关键。在全国一些粮食产区,夏管工作正当时。如今,植保无人机已在一些地区被广泛用于监测农情,精准喷药、施肥等,成为了广大农户的“好帮手”。
  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和传统的人工施肥相比,优点在于肥料的喷施更为均匀、更精准、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业的效率。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施肥作业任务。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另外,无人机可以搭载更精确的检测设备,使得无人巡田机可以精准监测水稻长势以及水稻田中病害、虫害、草害等发生情况,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智慧农业数字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作物生长数据指导建议表,结合作物当下的长势,进行精确定量施药。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无人机的运用可以节约农药用量30%,每亩地可节约10多元农药成本。
“云”上耕耘
  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种地这种看似最传统的产业,如今正走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快车道上。“云”上耕耘正赋能农业生产释放新质生产力。
  以“云”种植为例,在卫星这样的“高空网格员”助力下,专家团队和广大农户对田间地头的农作物长势情况进行更精准监测。如江苏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社会化服务供应团队提供的“苏农云”,其卫星监测的颗粒度能达到0.25平方米,这相当于平均一亩地里面有2600多个网格监测点。
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